錨定“雙碳”目標 助查包養網心得力鄉村振興_中國網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日益加劇,碳中和和碳減排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雙碳”目標是指中國提出的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旨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這一目標的實現,意味著發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轉型,涉及到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深層次的系統性變革。將“雙碳”戰略視為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向和根本遵循,是對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這一戰略指導下,鄉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其在實現這一目標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鄉村振興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與“雙碳”目標的實現密不可分。《“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要求“推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2024年中央一號檔強調“建設宜家宜業和美鄉村”的政策方向,體現了國家對鄉村全面振興的高度重視。旨在通過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措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實現高品質發展。

錨定“雙碳”目標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實現“雙碳”目標對於鄉村振興至關重要。首先,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帶動鄉村產業的綠色化發展。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帶來的碳排放問題亟待解決,而實現雙碳目標則要求農村經濟向著低碳、高效、綠色的方向轉變。這意味著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革與創新,需要引入更多的清潔能源和綠色技術,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和競爭優勢。通過推動農村產業的綠色化轉型,可以有效提高鄉村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其次,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實現雙碳目標將通過減少污染排放、增強碳匯能力等措施,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這將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清潔、健康的生活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同時,通過生態修復和保護,可以有效提升農村旅遊業的發展水準,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鄉村地區在實現“雙碳”目標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鄉村地區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場所,其傳統農業生產活動如農作物種植、畜牧業、農村能源使用等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重點關注農村地區的碳排放情況,盡可能降低農村的碳排放水準。其次,鄉村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又使其具備較強的碳吸納能力。廣闊的耕地、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對於固定和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森林等植被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其固碳能力更為突出。因此,要實現“雙碳”目標,可以通過保護和恢復農村地區的生態系統,增強其碳吸納能力,從而達到減緩氣候變化的目的。

錨定“雙碳”目標助力鄉村振興的舉措

在農村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我國已經通過採用“一控兩減三基本”等綠色發展措施,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固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和推動鄉村振興,必須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

第一,加速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在“雙碳”目標約束下,推動農業生產技術、經營主體、產業結構的高品質轉型。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構建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新增包養平臺推薦長引擎,提高農業綠色低碳生產技術採納度,使現代農業科技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減碳增匯的核心競爭力;在經營主體方面,重視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在產業結構方面,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通過發展農村旅遊、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需要強調的是,耕地作為農業生產的“命根子”,必須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包養網紅線”,合理規劃農業種植和畜牧業結構,切實遏制耕地“非糧化”趨勢。

第二,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農業生態價值的實現是農業領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體現。農田、森林、草地和濕地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可部分抵消工業碳排放。首先,重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森林生態系統在我國所有陸地生態系統中固碳能力最強,可通過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儲存能力。其次,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推動生態系統管理,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保護和恢復海洋藍色碳匯,重視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再次,從供給端和需求端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提高公眾對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認知水準;著力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場,積極推進碳排放交易價格機制,推動我國排汙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包養網等權益的市場化交易。最後,建立科學的生態系統監測和評估體系,及時掌握生態系統碳匯的動態變化。

第三,促進農業數位創新發展。數位技術將對建設農業強國產生明顯的“乘數效應”。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深入實施“數商興農”。一是深度融合數位化技術。將數位技術嵌入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採用農業無人機應用,對農田進行高效監測和作業;發展農業物聯網,將感測器、無線通訊和雲計算等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中,實現即時監測和管理農作物、環境和設備。二是充分利用數位平臺優勢。建立農業大資料平臺,通過資料採擷和分析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決策支持;統籌推進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鼓勵企業和組織發展數位化農業平臺,為農民提供數位化的農業服務,提升農民數位化素養。三是啟動數據要素動能。用數位要素重構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推動數位化農業產品銷售,拓展數位化農業市場,支持農業產業鏈數位化升級;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鼓勵農民、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農業科技創新。

第四,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現“雙碳”目標與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治理雙向協同。污染已成為制約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十四五”時期作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深入推進期,需將“雙碳”目標融入環境治理的各環節。一方面,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建立農村環境污染排查和治理機制,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填埋,加強畜禽糞汙處理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有序推進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另一方面,完善以“降碳”“貯碳”生態服務功能為導向的農業生態補償制度,通過建立農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生態產業發展補貼等機制,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同時,增加綠色支持政策工具數量,強化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監管,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懲罰力度。此外,還可以加強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工作,建立農村汙水處理設施,減少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

第五,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在推動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鼓勵社會廣泛參與。一方面,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和支援社會組織、企業、農民等多方參與,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明確政策導向,為其提供必要支持和資源。另一方面,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應得到充分的參與和尊重,各級政府可通過開展民主議事和村民自治等方式,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歸屬感,從而有效地推動專案的實施。此外,社會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同等重要。它們不僅可以擔任監督者的角色,促使政府更加負責地履行職責,還可以作為專案的合作夥伴,為項目提供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援。通過政府、農民、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的實現,為建設“宜家宜業和美鄉村”注入新動力。

第六,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鄉村振興與“雙碳”目標的協同推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制度創新和管理優化尤為重要。首先,需要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確立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以促進農村產業綠色化升級、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加強對農村地區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務水準,增強農村社會治理水準。此外,還需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和管理體系,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為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政策支援和保障。

通過促進“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福祉雙贏。然而,我國農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任務依然艱巨,需要持續努力。未來,應以上述舉措為主攻方向,為推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施 瑋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黃森慰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